7月7日,在廣饒縣方昊科家庭農場瓜蔞種植基地里,成排的水泥架上爬滿郁郁蔥蔥的藤蔓,一個個肥碩的瓜蔞掛滿了枝頭,一派豐收景象。
提起種植瓜蔞,35歲的農場主李佃卿介紹,這些年一直從事輪胎銷售工作,偶然的機會,他在安徽出差時,品嘗到了瓜蔞的瓜子,感覺口味不錯,深入了解發現,瓜蔞的綜合效益好,種植周期短、見效快。經過七個月的實地學習之后,李佃卿回到家鄉創辦了廣饒縣方昊科家庭農場,流轉了155畝土地,訂單種植了103畝的瓜蔞和47畝的吊瓜。
李佃卿介紹,3年的瓜蔞根莖每畝收益在7000元左右,瓜子的收入達到10000元/畝。農場還與安徽滿園春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簽訂了收購合同,如果遇到市場不穩,企業將以保底價格收購。看到瓜蔞的發展前景,李佃卿又嘗試把瓜蔞加工成炒貨成品銷售,進一步增加了產業的附加值。
有特色就有市場,有市場就能增效。廣饒縣的農民認準了這個道理,在有限的土地上孕育特色,以特色種植開拓市場,帶動農業結構調整,牢牢地牽住了增收的“牛鼻子”。
在李鵲鎮后大張村的中草藥種植基地里,一串串紫色小花的黃芩長勢喜人,花香四溢。來自廣饒縣綠尚種植專業合作社的飛防隊伍正在利用植保小飛機噴藥除害蟲,一旁的幾名工人正在忙著除草。該村共有土地面積1200余畝,其中920畝的土地流轉之后進行黃芩、丹參等中草藥種植,由廣饒縣守民家庭農場、海峰家庭農場等5個農場負責具體運營和管理。
后大張村黨支部書記焦原祥告訴記者,去年有客商到村里來考察中草藥種植項目,洽談多次后,村“兩委”多次召開會議幫助流轉土地,.終,項目涉及的178戶村民以每畝一年1100元的價格跟客商簽訂了合同。基地雇用了大量村民,帶動了周邊鄉親一起致富。正在忙活的趙紅梅大姐高興地說:“現在在家門口就能打工賺錢,一天接近100塊錢呢!”
“春天賣種苗,夏天賣種子,秋天賣藥材,到了冬天可以賣丹參茶、黃芩茶,一年四季都能賺錢,買家都是上門收購。”守民家庭農場農場主孫守民算了一筆賬,除去承包土地費和人工費,按照往年的價格,一畝地一年凈利潤能達到1000元,比種莊稼劃算多了。
以綠色生態發展,提高農民收入為目標,廣饒縣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種植大戶發展特色農業,重點培養名優特新經濟作物,大力扶持以蔬菜種植、花卉繁育、中藥材種植為主導產業的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引導更多的農戶進入產業化經營鏈條。截至目前,全縣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715家,家庭農場達到763家,各類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正成為鄉村振興的主力軍。